当前位置: 首页>细览
抗日烽火起卢沟

公元12世纪90年代(1192)建成的举世闻名的卢沟桥,承载着历史的重负,历经几代兴衰。没想到在它诞生745周年时,又遭受了异族侵略的屈辱,目睹了炎黄子孙抗击侵略的悲壮。1937年 7月7日,蓄谋已久的侵华日军在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和冀东大片国土之后,又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以下简称“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长达八年之久的全面抗日战争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事变前,北平的东、北、西北三面已经处于日伪的包围之下。东面的通县有由日军操纵控制的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面有日军扶持的内蒙古德王的伪蒙疆自治政府;西北面有日军收买的土匪队伍。就连北平南面距卢沟桥6公里的丰台,也为日军所占。仅有北平西南仍由中国军队29军驻守。由29军守卫的卢沟桥也就成了北平西南的唯一门户。

卢沟桥位于宛平城西,是平汉(今京广线京汉段)、平绥(今京包线)、北宁(今京哈线京沈段)三条铁路线的交叉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时北宁铁路线已为日军控制,卢沟桥再失,则平汉线即为日军所得。这样,日军就可沿平汉线长驱南下,侵占华北,占领全中国。所以卢沟桥这一战略据点,也就成为中日双方必争之地。

驻守这里的29军,早在长城抗战时就闻名全国。喜峰口一役,29军官兵用大刀砍得日军闻风丧胆。所以日军对29军也特别仇恨。占领丰台的日军不断向29军挑衅,在卢沟桥附近进行频繁的战斗演习。日军规定参加演习的每一个士兵,都要达到在夜间也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卢沟桥附近地形的要求。同时,还制定了奇袭29军驻地领导人、兵营、宛平城门等计划,要求所有官佐都分别到上述地点多次进行实地调查,一旦战争发生,能够准确、稳妥而顺利地对29军进行突然袭击。北平形势岌岌可危!

处于危城之中的北平人民,并没有被日军的侵略气焰吓倒,抗日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一二九”运动后,在刘少奇为首的中共北方局的正确领导下,这些运动克服了以往曾经出现过的“左”的倾向,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赢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还派遣了不少优秀干部到29军工作。中共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东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等团体,经常到29军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支持29军的抗战行动,并响亮地提出“拥护29军保卫华北”的口号。所有这些给29军以极大的鼓舞,广大中下级官兵以及副军长佟麟阁、副参谋长张克侠(中共党员)、132师师长赵登禹、110旅旅长何基沣等高级将领,抗日爱国情绪都是很高的。

当时,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部队为29军(军长宋哲元)37师(师长冯治安)110旅(旅长何基沣)219团(团长吉星文)的第三营。这个营是个加强营,有步兵4个连,轻重迫击炮各1个连,重机枪1个连,共1400多人,营长为金振中。1937年5月,金振中奉命接防卢沟桥以后,看到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气焰十分嚣张,预计战争临近,便将兵力进行了临战部署:第十一连配置在铁路桥东段及回龙庙一带;第十二连配置在宛平城以南;第九连驻扎在宛平城里;第十连集结在卢沟桥西头大王庙内,为营预备队;迫击炮连配置在铁路桥西头;重机枪连集结在宛平城内东北、西南两个城角;轻迫击炮连集结在东门里,准备支援左右邻步兵作战。宛平城东门外南侧的药王庙,驻的是县警备队。金营长还让部队从城西“卢沟晓月”碑旁沿着永定河东岸,挖了一条3米深的军事壕沟,一直通到平汉铁路桥;再往北沿永定河堤每隔1—2步就挖掘一个能容一名士兵的散兵壕,一直接通到回龙庙。

部队调配好以后,三营还对士兵加强了作战的思想教育,发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命令官兵在开饭前、睡觉前必须高呼一遍,才能吃饭和睡觉,加强了部队的战备观念。

1937年7月7日中午,金营长吃过午饭后,感觉到这几天日军的活动与往日不同,必须加强戒备。他换了便服,扛着铁锨,走向铁路桥以东500米左右日军演习的地方,查看日军动静。刚过卢沟桥火车站,便远远看到日军以卢沟桥为目标,进行攻击式的演习。演习的情况和过去大不相同,枪炮都配备了弹药。炮兵如临大敌,紧张地构筑工事。金营长看到这些情况,马上回到营部,立即把见到的情况报告上级。同时召集各连军官开会,详细介绍了敌情的变化,并强调必须时刻做好战斗准备。

旅长何基沣接到报告后,立刻向在保定的37师师长冯治安作了报告,冯治安立即赶回北平,与何基沣一起做了应战部署。

7日的夜晚,没有月光,永定河畔一片寂静,漆黑的旷野,能见度极差。夜间十点半左右,突然从宛平城东北方向日军演习的地方响起一阵枪声。枪声响过不久,日军诡称参加演习的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县城搜查。三营守城官兵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随后,日军又称失踪士兵已经归队,要求中国方面派员一起调查失踪原因。正在联合调查时,增援的日军赶到,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宛平城西门外,让日军进入东门。这一要求被中国守军严辞拒绝。猖狂的日军竟向宛平县城开枪射击,随即又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应战。8日晨,中日开始谈判,双方暂时停火。但日军乘谈判之机,又连续发动两次进攻,均被三营官兵击退。8日下午,日军蛮横通牒中国军队,限令当晚8时前撤至永定河东,否则日军继续炮轰宛平城。中国军队拒绝日军的无理要求,旅长何基沣、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下令“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广大官兵英勇杀敌,全歼进攻卢沟桥的日军100多人。三营一个士兵用大刀接连砍死砍伤日军13人,最后壮烈牺牲。守卫卢沟桥北面的一连官兵,奋勇抗击敌人,全连除4人外,全部为国捐躯。9日,双方军队达成口头协议:日军撤至丰台;中国军队撤到宛平以西;宛平由保安队接防。但日军援兵一到,随即破坏停火协议。10日,双方再次发生战斗。

卢沟桥的枪炮声震怒了全中国人民。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立刻向全国发出《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机!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庄严号召全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驱逐日寇出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通电传遍了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纷纷起来抗日。北平人民迅速地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7月 8日,长辛店工人搜集大批铁轨、枕木、麻袋,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宛平前线建筑防御工事。战地和长辛店附近的农民出粮、出草、出柴,帮助军队修路、送情报、抬伤员、运送物资弹药。北平城里的磨刀匠来到前线,无代价的为29军磨刀,盼望弟兄们多多砍杀入侵的敌寇。黄包车夫也不要任何报酬,争抢着拉运伤员入城救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20多个抗日救亡团体,组织了募捐团、慰劳团、看护队、宣传队、战地服务团,开展了广泛的抗战活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的义勇队还与29军官兵一道,参加了实际战斗。上海日本工厂的工人和洋行的职员、轮船上的中国海员纷纷罢工或离职;上海各校学生组织抗日军,准备与全国各学校联合,开展更大规模的抗日救国运动。上海、南京、武汉、太原等地的工人相继组织抗敌后援会。全国性的文化、学术、新闻、宗教及其他团体,都推派代表到前线慰劳。各地报刊纷纷报道29军抗击日军的消息,发表抗日救亡的言论,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对日宣战。

卢沟桥的枪炮声牵动了千百万关心祖国命运的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

美国、法国、缅甸、马来西亚、泰国等各国华侨,迅速组织起“华侨抗敌后援会”、“救灾总会”、“华侨筹饷会”等团体,捐款捐物或亲自回国参加抗战。无论是巨商富贾,还是小贩劳工,有钱出钱,有物出物,甚至乞丐也不辞辛苦,乞钱为祖国难民请命。其情其景,世所罕见。

卢沟桥的枪炮声也使当政的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推动下,作出一些抗日的举动。事变之初,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就日军在卢沟桥挑起的侵略事件,向日本使馆提出口头和书面抗议。一些部队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开始向保定、石家庄一带集中,以支援29军对日作战。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自“九一八”以来的第一个口气强硬、态度明朗的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但是,蒋介石仍没有最后放弃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的幻想。他仍然声称:“和平未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本此旨意,国民党当局决定,在目前的形势下,既不对日宣战,也不对日绝交。这种和战不定的态度,对卢沟桥抗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分子欣喜若狂。好战的陆军大臣杉山元在天皇面前吹牛说:如果一次派出大量部队,“事变大约用一个月时间可以解决”。7月11日,日本近卫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同日,日本政府正式发表《关于向华北派兵的政府声明》。这个声明歪曲事变真相,为日军的武装侵略行为竭力辩护,是日本政府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的宣言。

7月中旬以后,日军在玩弄和谈手段的同时,几乎天天有增兵运达平津前线,几乎天天在平津一带挑起战事。而此时鉴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态度,29军的决策者仍对和谈抱有幻想,命令部队死守阵地,不许出击,丧失了数次歼敌的大好时机。直到7月 25日,宋哲元才下令中止了中日间的谈判交涉,开始布置备战工作。26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中将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当天晚上又有500名日军,企图强行闯入广安门,被29军官兵击退。宋哲元拒绝了日军的最后通牒,并于27日通电全国,表示了自卫守土的决心,通令29军奋起迎敌。但此时,日军已增兵10万于平津前线,并完成了对北平实行总攻的一切战斗准备。

28日清晨,日军在几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北平南苑、西苑、北苑发动了全线进攻,南苑是日军进攻的重点。激战中,29军 5000余人阵亡,在南苑军营里的近千名北平学生也大部分牺牲。 29军官兵被迫向北平城内撤退时,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壮烈殉国。29日凌晨,宋哲元率部撤往保定,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北平陷落了。

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卢沟桥,并从这里长驱直入侵占了中国的大片国土。但是,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走向了埋葬自己的坟墓。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