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是1895年由穆德在美国创立的一个基督教国际性组织,它以各国在校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以联合世界的学生运动,搜集各国学生宗教情况的情报,扩大学生信徒,征募学生推广基督教为目的。 1922年4月,受帝国主义指使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决定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第11次大会。帝国主义者选择在中国开这次大会并不是偶然的,他们一年前就派人到欧美各国游说,申明在中国开会的理由,他们认为“中国是反基督教运动的重要地点,”①“把这次国际性会议放在中国举行,我们将在全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这对未来无数年月中将给天国带来果实。”②他们的目的很清楚,是企图以此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抵消“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青年的影响,以稳固他们在中国的统治。这是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侵略,妄图封锁新思想的一次公然挑战。消息传来,广大爱国学生异常气愤,纷纷要求反抗帝国主义的挑衅行径。1922年3月,即大会召开前一个月,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倡导下,北京、上海首先发起了非基督教运动,许多爱国青年组织了非宗教同盟或非基督教同盟。 3月15日,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先驱》第4号(非基督教同盟号)上,刊登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宣言和章程。宣言深刻揭露了基督教帮助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反动本质,指出:
“各国资本家在中国设立教会,无非要诱惑中国人民欢迎资本主义;在中国设立基督教青年会,无非要养成资本家底良善走狗。简单一句,目的即在于吸吮中国人民底膏血。因此,我们反对资本主义,同时必须反对这拥护资本主义欺骗一般平民的现代基督教会”。③宣言一发表,立即在全国引起反响。北京的党团组织认为,非基督教运动在思想上是反对唯心主义,宣传唯物主义;在政治上是反对帝国主义;在教育上是反对文化侵略的运动。因此,党团员应当负起发动和领导的责任。
3月17日,由李大钊和北京青年团地委书记邓中夏等人发起,筹备成立北京非宗教大同盟,并公布了非宗教同盟的纲领和宣言。④与此同时,北京青年还成立了非基督教同盟。不久,为了统一斗争的指挥,这两个反基督教团体合并为非宗教同盟。北京非宗教同盟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为骨干,广泛联络北京各学校的师生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如蔡元培、陈独秀、李石曾、汪精卫等。会员很快发展到3000人以上,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几乎全部参加了非宗教同盟的组织和活动,在青年团的领导下,非宗教运动从一开始就成了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运动。
1922年4月4日至8日,在中国人民的一片反对声中,由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负责人穆德主持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11届大会,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33个国家的7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其中中国代表达550多人。北洋军阀政府对帝国主义的这次挑衅行为非但不予制止,反而特派步兵统领率大批军警到会场保护,维持治安,当时的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还出面接见了这次大会的各国代表。
帝国主义的挑衅和军阀政府的无耻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4月4日,即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开幕的当天,共产党员李大钊、青年团员邓中夏、肖子升和著名人士李石曾等12人在《晨报》上发表了《非宗教者宣言》,指出“在宗教的迷信之下,真理不能昌明,自由不能确保,故当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将在北京开第11次大会的时候,联合非宗教的同志,作非宗教的宣传运动。”阐明了非宗教者的立场。
北京的非基督教运动形同风暴,很快波及到全国。继北京非宗教同盟成立的消息公诸报端以后,各地的声援电文纷纭而至。上海、武汉、天津、广东、直隶、杭州、保定、唐山、厦门、南昌等地的非基督教团体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形成了“五四”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青年学生运动。
4月8日,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在中国人民的反对声中收场。为了继续反宗教宣传,4月9日,北京非宗教同盟在北京大学第三院召开演讲大会,到会的中外人士约千余人,会上宣读了蔡元培关于“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说辞,李大钊、李石曾、张耀翔,吴又陵等人也先后登台演讲。当天,李大钊还发表了《宗教妨碍进步》一文,指出:“把所有的问题都想依赖宗教去解决,那是一种不承认科学文明的态度。……宗教是向人们宣传廉价的妥协性的东西,它妨碍彻底探求真理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巨大障碍”。⑤进一步揭示了宗教违背科学的实质,批判了宗教麻醉人们灵魂的消极作用。
5月10日,北京非宗教同盟在北京大学第三院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到会500余人,会上通过了同盟章程,李大钊、蔡元培,邓中夏等30多人被推举为干事。6月18日,经过非宗教同盟的第一次干事会讨论,决定召集全国非宗教团体总同盟大会,筹备创办月刊,举行定期演讲等活动。
6月,由北京非宗教同盟编辑、出版了《非宗教论》,该书共17000多字,收入了著名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和北京团地委书记部罗章龙、青年团员肖子升等人的文章。书中还登载了马克思、培根、达尔文及其它科学家的照片、言论。介绍了马克思“宗教是人群的鸦片”的名言。《非宗教论》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北京非基督教运动的情况,是一本反映当时思想战线斗争的重要文献。由于来自各地的非宗教论文十分踊跃,就计划连续出版非宗教论文集,后因其它事项耽搁,未能如愿。
注:
①马泰士:《穆德传》第378页。
②Ruth Rouse:《The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1946,第280页。
③引自《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集第110页。
④《晨报》1922年3月21日至3月22日。
⑤《李大钊文集》(下)第555页至556页。
来源:《非基督教运动在北京青年反帝斗争中的作用》(节选)